跳到主要內容

三呆故事 二合一 2025 0527 28

 

獻給晃三兄:  鹽與胡椒的互動 。美學:簡單的結構骨架說起。Pepper...and Salt - WSJ.Shōji Hamada (濱田 庄司1894 –1978益子町  way of craft by Rudolf ARNHEIM ),  salt. salt sth away .Cellini's Salt Cellar, Cellini's Saliera, 本韋努托‧切利尼自傳 美。原創性與個性。帶來愉悅的事物。簡單的結構骨架。   

美學:簡單的結構骨架說起。
in the highest of achievement of the applied arts, be they are the Parthenon
or the Ronchamp
or the Bacelona Chair.
Cellini's Salt Cellar切利尼鹽瓶, Cellini's Saliera,
讀晃三兄每日ㄧ畫。
鹽與胡椒的互動 Pepper...and Salt - WSJ.
salt. salt sth away .
本韋努托‧切利尼自傳 美。原創性與個性。帶來愉悅的事物。簡單的結構骨架。

晃三:

餐桌上的兩個小瓷罐,

一個放鹽巴、一個放胡椒


兩個相依為命,有時互相擁抱,有時分離,彼此互動,非常有趣。



2025.04.26 星期六

22:51 王三呆(晃三):三分呆 圖片

Shoji Hamada  Soetsu Yanagi the Uncommon Craftsman

Shōji Hamada (濱田 庄司Hamada Shōji, December 9, 1894 – January 5, 1978) was a Japanese potter. He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tudio potte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a major figure of the mingei (folk-art) movement, establishing the town of Mashiko as a pottery centre.[1] In 1955 he w濱田莊司(Hamada Shōji,1894年12月9日-1978年1月5日)是日本陶藝家。他對20世紀的工作室陶藝產生了重大影響,也是民藝運動的重要人物,並將益子町打造為陶藝中心。 [1] 1955年,他被指定為「人間國寶」。as designated a "Living National Treasure".


 salt. salt sth away .Cellini's Salt Cellar, Cellini's Saliera, 本韋努托‧切利尼自傳 美。原創性與個性。帶來愉悅的事物。簡單的結構骨架。

worth your salt
good at your job:
Any accountant worth their salt should be aware of the latest changes in taxation.

Meaning

To b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deserving of one's pay.


值得付出

工作出色:

任何值得付出的會計師都應該了解最新的稅收變化。


意義


高效且有效率;物有所值。


起源


值得付出的鹽 氯化鈉,又稱鹽,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在罐頭和冷藏技術發明之前,一直是保存食物的主要方法。因此,它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很有價值。


「值得付出的鹽」指的是物有所值。我們的「薪水」一詞源自於拉丁文「salarium」(sal 是拉丁文中「鹽」的意思)。關於「salarium」一詞的起源存在一些爭議,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它是羅馬士兵購買鹽的錢。羅馬士兵的薪水實際上並非像一些人認為的那樣以鹽的形式發放。他們必須自行購買食物、武器等,這些費用會預先從工資中扣除…


Origin

Worth one's saltSodium chloride, a.k.a. salt, is essential for human life and, until the invention of canning and refrigeration, was the primary method of preservation of food. Not surprisingly, it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valuable.

To be 'worth one's salt' is to be worth one's pay. Our word salary derives from the Latin salarium, (sal is the Latin word for salt). There is some debate over the origin of the word salarium, but most scholars accept that it was the money allowed to Roman soldiers for the purchase of salt. Roman soldiers weren't actually paid in salt, as some suggest. They were obliged to buy their own food, weapons etc. and had the cost of these deducted from their wages in advance....



心情:
But the pandemic has made me realize that I’m not sure how much I’ll really need to have salted away to protect my family and to keep our solidly middle-class standard of living intact, both now and into the future.
但這場疫情讓我意識到,我不確定我到底需要存多少錢才能保護我的家人,並維持我們穩固的中產階級生活水平,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

salt sth away

— phrasal verb with salt verb T ]
UK 
  /sɒlt/ US 
  
/sɑːlt/

informal


to save something, often moneysecretly:
He salted away a fortune over the years and no one ever knew!

偷偷地保存某物,通常是錢: 多年來,他積攢了一大筆錢,卻無人知曉! 鹽瓶是一種用於盛裝和分配鹽的餐具。在英式英語中,該術語可用於北美英語中所謂的鹽瓶。鹽瓶可以是有蓋的,也可以是開放的,尺寸各異,從大型的共用容器到小型的個人餐具,應有盡有。 維基百科 美。帶來愉悅的事物。 原創性與個性 簡單的結構骨架。 由兩根斜軸交織成一個對稱的三角形,正是因為這個基本結構,我們才能解讀出詳細的設計。 無論是帕德嫩神殿、朗香教堂或巴塞洛納椅子,它都代表了應用藝術的最高成就。 切利尼鹽瓶,為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製作,1540-1543年。金質,部分上釉,烏木底座。描繪了擬人化的地球與海洋。 切利尼的鹽壺,巴黎製造,1540-1543年;黃金材質,部分覆琺瑯,烏木底座。 這本自傳曾由托馬斯·羅斯科、約翰·阿丁頓·西蒙茲、羅伯特·H·H·卡斯特和西德尼·J·A·邱吉爾(1910年)、安妮·麥克唐納以及喬治·布爾譯成英文。該書被奉為經典著作並出版,普遍被認為是最豐富多彩的自傳之一(無疑是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自傳)。 [引文待查][33] 本韋努托‧切利尼(/ˌbɛnvəˈnjuːtoʊ tʃɪˈliːni, tʃɛˈ-/,義大利語:[beɱveˈnuːto tʃelˈliːni];1500年11112月1571年32月2月2月2月132月132月2月132月132月2月2月2月2月2月2月2月2月2月2月2月137年。他現存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切利尼鹽窖、手持美杜莎頭顱的珀爾修斯雕塑,以及他的自傳,被譽為「16世紀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A salt cellar is an article of tableware for holding and dispensing salt. In British English, the term can be used for what in North American English are called salt shakers. Salt cellars can be either lidded or open, and are found in a wide range of sizes, from large shared vessels to small individual dishes.Wikipedia


beauty. what arouse pleasure.
originality vs individuality

simple structural skeleton.
intertwined in a symmetrical triangle of two inclinedaxes, and it is only because of this elementary schema that we can read the detailed design.

in the highest of achievement of the applied arts, be they are the Parthenon or the Ronchamp or the Bacelona Chair.
Cellini's Salt Cellar, made for Francis I of France, 1540–1543. Gold, partly enameled, with an ebony base. Depicts Earth and Sea personified.

Cellini's Saliera, made in Paris, 1540–1543; Gold, partly covered in enamel, with an ebony base.


The autobiography wa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Thomas Roscoe, by John Addington Symonds, by Robert H.H. Cust and Sidney J.A. Churchill (1910), by Anne Macdonell, and by George Bull. It has been considered and published as a classic, and common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re colorful autobiographies (certainly the most important autobiography from the Renaissance).[citation needed][33]
Benvenuto Cellini (/ˌbɛnvəˈnjt ɪˈlni, ɛˈ-/Italian: [beɱveˈnuːto tʃelˈliːni]; 3 November 1500 – 13 February 1571) was an Italian goldsmith, sculptor, and author. His best-known extant works include the Cellini Salt Cellar, the sculpture of Perseus with the Head of Medusa, and his autobiography, which has been describ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ocuments of the 16th century"

讀晃三兄每日ㄧ畫。
//有意思 鹽與胡椒的互動。比較某同名英文漫畫或專欄//
 LIVE
Today's theme: Design Hunting in Ishikawa.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Ishikawa prefecture is reflected in its diverse arts and crafts. Join us on a design hunt in a region recovering from disaster.
金澤  子柳宗理(Sori Yanagi 1915-2011)記念館《柳宗理隨筆》。
2015 百年回顧展 台灣

父柳宗悦 (1889~1961)《朝鮮古物之美》(選譯,2022) 。
漢清講堂257 淺談柳宗悅的『民藝』與台灣行。 
友:河井寬次郎Kawai Kanjirō 1890~1966。Shōji Hamada (濱田 庄司 1894 –  1978);



NHK 說 
Hanching Chung










我是從外看不見的你:重遊河井寬次郎紀念館 - 新活水
https://www.fountain.org.tw › life › kawai-kanjiro

Kawai Kanjirō was a Japanese potter and a key figure in mingei and studio pottery movements, which included Bernard Leach, ... 维基百科(英文)



2022年8月17日 — 河井寬次郎在女兒大學入學表格的父親職業一欄,寫上了「陶磁器製造業者」,但他其實是日本重要的陶藝家,也是民藝運動的推手。上世紀20年代,他跟柳宗悅及 ...

NHK World 介紹  傳人 兩張與老外之照片,都有柳宗悦 (1889~1961

ほとんど手轆轤のみを使用するシンプルな造形と、釉薬の流描による大胆な模様を得意とした。戦後、1955年(昭和30年)2月15日には第1回の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人間国宝)(工芸技術部門陶芸民芸陶器)に認定。また1964年(昭和39年)に紫綬褒章、1968年(昭和43年)には文化勲章を受章する。

柳宗悦の流れをうけて民芸運動に熱心であり、1961年(昭和36年)の柳の没後は日本民藝館の第2代館長に就任する。そして、1970年大阪万博の日本民芸館パビリオンの名誉館長を経て1972年大阪日本民藝館の初代館長に就任した。また1977年(昭和52年)には自ら蒐集した日本国内外の民芸品を展示する益子参考館を開館。

1978年(昭和53年)益子にて没。享年83。墓所は川崎市の宗隆寺



Shōji Hamada (濱田 庄司Hamada Shōji, December 9, 1894 – January 5, 1978) was a Japanese potter. He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tudio potte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a major figure of the mingei (folk-art) movement, establishing the town of Mashiko as a world-renowned pottery centre.[1] In 1955 he was designated a "Living National Treasure".

濱田庄司是日本陶藝家。人間國寶。出生於神奈川縣。文化勳章・紫綬褒章獲得者。 維基百科
出生資訊 1894 年 12 月 9 日,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Mizonokuchi
逝世 1978 年 1 月 5 日,日本栃木縣益子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h%C5%8Dji_Hamada

A square plate with iron pigment brushwork by Shōji Hamada

著書[編集]

関連文献[編集]

  • 『濱田庄司 近代日本の陶匠 京都で道を見つけ、英国で始まり、沖縄で学び、益子で育った』
水尾比呂志編・著(講談社カルチャーブックス、1992年) ISBN 978-4-06198-054-9

***

173) 讀柳宗悦 (1889~1961)《朝鮮古物之美》(選譯,2022) 。漢清講堂257 淺談柳宗悅的『民藝』與台灣行。 1975級畢業紀念冊中的韓國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韓流  K-pop, K-fashion, K-drama, K-beauty:  K-style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659819162140885



編全集的重要:沈從文(1902~88)、王世襄、陳孟家....。柳宗理(1915-2011)《柳宗理隨筆》。濱田庄司題字「隱世造寶」。日本民藝館(跟著藤森照信的《  美術館三昧》,2004 走).......父與子:禮拜天美術神遊 (19) :


K-pop, K-fashion, K-drama, K-beauty: over the last decade, K-style has exploded onto the global scene. 



《朝鮮古物之美》(選譯,上海人民等,2022) 




禮拜天美術神遊 (19) :日本民藝館(跟著藤森照信的《  美術館三昧》,2004 走).......父與子:柳宗悦 (1889~1961) 與柳宗理(柳宗悦長子,1915-2011)《柳宗理隨筆》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149034811773961


日本民藝館

  • HOME > 
  • 所蔵品 > 
  • 台湾先住民族の工芸
  • https://www.mingeikan.or.jp/collection/taiwan.html

    257 淺談柳宗悅的『民藝』與台灣行 2018-10-07 漢清講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tfX_6T7nQ&t=190s






     編全集的重要:沈從文(1902~88)、王世襄、陳孟家....。柳宗悦 (1889~1961) 與柳宗理(1915-2011)《柳宗理隨筆》。濱田庄司題字「隱世造寶」。日本民藝館(跟著藤森照信的《  美術館三昧》,2004 走).......父與子:禮拜天美術神遊 (19) :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385775061919932

    沈從文(1902~88)「花花朵朵、罈罈罐罐」《從文賞玉》《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

    王世  明式家具珍賞

    陳孟家

    沈從文與文物的最早接觸,按《從文自傳》的說法,是十幾歲在湘西一位「統領官身邊作書記」時,登記其收藏的舊畫古董。抗戰時期在昆明西南聯大,流連於工藝品之美,時時在地攤上檢一點物美價廉的東西,大多是後來他經常提到並傾注心力的「花花朵朵、罈罈罐罐」。四十年代末,北京大學籌建博物館,他自願幫忙,那時已是頗具眼光了。但即便如此,五十年代轉入中國歷史博物館後,他還是主動當了十年的「說明員」,這種艱苦的實物學習以及不為人知同樣刻苦的文獻披覽,使他具備了罕見的綜合文物研究的能力。
    薦書|沈從文:從文物之美看到人心之美
    全文點擊:https://bit.ly/3sMJfMY







    柳宗悦 (1889~1961)の世界―民藝の発見とその思想 兼談其台灣行

    Yanagi Sōetsu/Yanagi Muneyoshi



    ----

    父與子:柳宗悦 (1889~1961) 與柳宗理(柳宗悦長子,1915-2011)


    柳宗理(子1915-2011)《柳宗理隨筆》

    柳宗理隨筆 台北:大藝,2015

    「設計的最高目的,就是為了人類的用途。
    沒有創造就是模仿,不能稱為真正的設計。」

      從橋樑、餐具、椅子的設計分析、
      日本的民俗造形、尼泊爾的工藝文化觀察,
      以及父親柳宗悅與藝術家友人的作品與收藏,
      日本設計大師柳宗理,關於民藝、工藝與設計思想的完整集結。

      柳宗理(1915-2011)是日本設計界代表性人物,亦是二十世紀最為西方設計界推崇的亞洲設計師之一。

      身為日本「民藝運動」創倡者柳宗悅的長子,於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攻讀西洋油畫,其設計耳濡目染自柳家的獨特環境,提出了民間器物的哲學性與實用性思考,並對於「無名設計」反芻與再開創。

      1950年成立Yanagi設計機構,數十年來設計的作品獲得日本工業設計競賽首獎、義大利米蘭金獎,以及日本工業設計界最高榮譽good design賞等無數國際獎項。「蝴蝶椅」與「大象椅」更被譽為二戰後日本設計的代表作;金屬與陶瓷的家居及餐廚用品亦廣為人們推崇。此外,知名的設計作品廣及天橋、高速公路隔音牆、人孔蓋、公共家具等等,也為1964年東京奧運、1972年札榥冬季奧運設計聖火火炬。

      他站在現代主義時代的前端,並濟接包浩斯學派的想法,也曾與夏洛特‧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合作。他的作品兼容西方現代主義思維,融合傳統的日本民藝元素,細膩的手工質感又帶進工業生產之優勢,巧妙地尋得民藝與工業間平衡點,最是為人樂道。曾言「True beauty is not made, it is born naturally.」。

      他對於日本設計的思想與發展脈絡影響深遠,也受到海外設計界極高的推崇,作品位列巴黎龐畢度中心、紐約現代美術館與瑞士Vitra設計博物館的永久典藏。

      柳宗理個人極堅持以「手」進行設計。特別是家用器具,不畫設計圖,直接手工開始製作實物大小的石膏模型,真正從「用」出發,「是手要使用的東西,當然要用手來設計!」「用手去感受,手上便有答案。」

      1977年起擔任父親柳宗悅設立的日本民藝館第三任館長,並且長年任教於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對培養後進設計師不遺餘力,2002年當選文化功勞者。

      本書精選集結柳宗理各個主題的重要論述,分為六個部分:

      ◆「何謂設計」深入闡述柳宗理對於「無名設計」、「工業設計」、「傳統與設計」等議題的看法。

      ◆「設計產生的瞬間」臚收了數件柳宗理的經典設計,由柳宗理來破讀當初設計的背景與脈絡,以及過程中的故事。

      ◆「新工藝/生之工藝」精選了柳宗理在《民藝》雜誌上的專欄。由「工藝」的角度介紹各種製品的美好,選物廣及棒球、計算機、吉普車、蛋糕等。

      ◆「日本之形・世界之貌」談論日本、拉達克、尼泊爾、不丹、南義等傳統造形與民間文化。  ◆「民藝與現代設計」追溯民藝運動極其重要人物,以及續接現代設計的歷史切片。論及民藝運動之父柳宗悅的收藏、河井寬次郎、濱田庄司的成就、柳宗理的家族,後至民藝運動今後開展與夏洛特‧貝里安。

      ◆「柳工業設計研究會」詳細介紹柳工業設計研究會以及柳宗理的年譜簡表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柳宗理Sori Yanagi


      (1915年6月29日―2011年12月25日)

      日本工業設計大師。

      柳宗理深受西方建築思想家柯比意,及其身為「日本民藝之父」的父親柳宗悅先生的啟發,是連結傳統工藝與現代工業、東方與西方設計思想的橋樑。具有強烈的直覺分析力,重視手感與機能性,作品多造型獨特又兼具實用功能。

      1957年以蝴蝶椅獲得米蘭展金獎,一躍成為國際知名設計師,此後五十年源源不斷的創意,對日本當代設計有著深遠影響。

     

    目錄

    何謂設計?
      無名設計
      所謂工業設計
      產業設計在造形上的訓練
      傳統與設計
      對抗設計的一致化
      對美麗橋樑文化的期望
      機械時代與裝飾
      設計考

    設計產生的瞬間
      設計產生的說明書
      采木拼嵌的包裝
      膠帶台
      塑膠與產品設計
      現代餐具(陶磁器)的設計
      蝴蝶椅
      橫濱地下鐵的車站家具設計
      天橋與都市美
      高速公路的設計

    新工藝/生之工藝
      新工藝
      生之工藝

    日本之形世界之貌
      纏──純粹而強烈的「輪廓」
      謙遜簡樸又純潔之形──注連繩
      花紋摺
      糕點模印美考
      潑釉考
      拜見懷山面具
      紅瓦上的石獅爺
      拉達克的工藝文化
      尼泊爾之眼
      不丹建築與慶典
      南義土盧洛民家

    民藝與現代設計
      宗悅的收藏
      河井寬次郎的「手」

    土與火的詩人:走訪Kawai Kanjiro河井寬次郎紀念館


      濱田庄司的成就
    Aug 1, 20072 posts1 author
    吳勉說,濱田庄司台灣光復後沒幾年,由顏水龍陪同走訪東陽窯,觀賞她與父親示範製陶過程,主動要求收藏東陽窯產品,第二次再造訪時,贈送他親筆寫 ...

      幕尚未落下
      苦鬥而精采的人生
      柳宗悅的民藝運動與今後開展
      貝里安二、三事

    柳工業設計研究會
      柳工業設計研究會
      柳宗理 年譜簡表
      初刊一覽
      刊載圖說一覽
      說明








    餐桌上的兩個小瓷罐,

    一個放鹽巴、一個放胡椒兩個相依為命,有時互相擁抱,有時分離,彼此互動,非常有趣。
    三呆老師說故事2022. 2025 漢清講堂:王晃三(80s),《呆爸的家書》徐歷昌(60s)和我(70s),起碼;相信愛情親情友誼文字。 “The World Has Need of You”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675735735101039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675735735101039
    王晃三 (王三呆)
    1,240 位位朋友 • 27 位共同朋友

    https://www.facebook.com/WangSundye







    王晃三 (王三呆)
    1,240 位位朋友 • 27 位共同朋友


    朋友


    簡介




    之前在中原大學擔任榮譽退休教授

    之前在中華民國品質學會擔任理事長

    之前在台灣飛利浦建元電子擔任 Manager

    就讀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Electronics 系

    就讀台灣大學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系

    曾就讀彰化高中

    現居中壢區

    來自中壢區


    ---
    Min-te Zhao王晃三

    2024年5月6日

    生日快樂!!!
    近來,老同學們的歡然重聚越來越難了。道理很簡單:我們都相當老了。前一陣,我們所尊敬的一位師母以92歲的高齡仙去,在台的同學能去的人只有5位。所以,當我讀到白居易的這首詩時,感覺是十分強烈的。
    《梦微之》(唐朝詩人元稹(779-831),字微之,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爲終生詩友。)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C3e3el-hVQ&t=10s

    張忠樸先生追思會 2014-12-27


    ---

    台湾の宝 施翠峰さん(多才多藝)施翠峰回憶錄 日本通 ( 大華晚報連載《日韓琉之旅》1967;《扶桑拾穗》1959 ) 9位名家訪談:井上靖、武者小路實篤Saneatsu Mushanokōji 1885-1976


    《傻瓜阿一的夢》武者小路實篤


    宇野重吉演 同1988年12月には三越劇場で自ら演出の『馬鹿一の夢』に主演するが、これが宇野にとって最後の舞台となった。



    武者小路實篤





    武者小路 実篤武者小路 実篤

    人間愛に満ちた武者小路実篤の名作が、70年の時を経て新装版で登場! 「この世は美しいものでいっぱいなので、醜いものをみる暇はない」――他人に馬鹿にされ ...

    宇野重吉が最後に演じた(馬鹿一)は武者小路実篤の書いた(他人に馬鹿にされながらも何の変哲もない石や花を描く男)は病を押してでも演じたい役柄だったので ...

    武者小路實篤的傑作,飽含人間愛意,時隔70年再版發行! 「這個世界充滿美好的事物,所以沒有時間去看醜陋的事物」——一個被嘲笑的男人…

    宇野十吉飾演的最後一個角色是武者小路實篤(一個即使被人嘲笑,也畫著平凡的石頭和花朵的男人)創作的《はかちゃん》,這是一個即使生病也想飾演的角色…

    愛妻物語』(1951年)右は乙羽信子


    256 / 5,000

    Translation results

    Translation result

    馬凱一(角川文庫)平裝本 – 2023年6月13日 武者小路實篤的傑作,飽含人間情懷,時隔70年,終於迎來了新版! 「這個世界充滿了美好的事物,所以沒有時間去看醜陋的事物。」——馬凱一,一位即使被嘲笑,卻依然堅持描繪平凡石頭和草木的畫家。他的畫作技藝雖不精湛,卻展現了他率真的性格和對自然的熱愛,神奇地吸引了周圍的目光。這是一本充滿智慧與人間情懷的短篇小說集,由武者小路實篤的名作《麻里老師》中的人物編織而成,這部作品流傳至今。


    2023

    馬鹿一 (角川文庫) Paperback Bunko – June 13, 2023

    人間愛に満ちた武者小路実篤の名作が、70年の時を経て新装版で登場!

    「この世は美しいものでいっぱいなので、醜いものをみる暇はない」――他人に馬鹿にされながらも、なんの変哲もない石や草を描き続ける画家・馬鹿一。決して上手とは言えないが、自然を愛する素直な人柄が表れる彼の絵は、不思議と周囲の眼を引きつける――。時代を超えて読み継がれる武者小路実篤の代表作『真理先生』の登場人物が織りなす、明るい知恵と人間愛に満ちた名作短篇集。


    256 / 5,000

    Translation results

    Translation result

    馬凱一(角川文庫)平裝本 – 2023年6月13日 武者小路實篤的傑作,飽含人間情懷,時隔70年,終於迎來了新版! 「這個世界充滿了美好的事物,所以沒有時間去看醜陋的事物。」——馬凱一,一位即使被嘲笑,卻依然堅持描繪平凡石頭和草木的畫家。他的畫作技藝雖不精湛,卻展現了他率真的性格和對自然的熱愛,神奇地吸引了周圍的目光。這是一本充滿智慧與人間情懷的短篇小說集,由武者小路實篤的名作《麻里老師》中的人物編織而成,這部作品流傳至今。


    馬鹿一 (新潮文庫 草 57-10) Paperback Bunko – March 1, 1970
    by 武者小路 実篤 (著)



    1955年(昭和30年)、70歳で調布市仙川に移住、亡くなるまでこの地で過ごした。

    実篤公園

    [編集]

    晩年の20年間居住した調布市の自宅敷地および建物が、没後に「実篤公園」[11]「調布市武者小路実篤記念館」[12]として公開されている。主屋は2018年11月2日付で国の登録有形文化財となった[13]

    54
    圖書

    人生論 : 六十四篇精闢且充滿智慧之作 / 著 ; 梁祥美譯

    .
    民國73
    新潮文庫 ; 266.
    52
    圖書

    大自然是我自己 / 著 ; 陳應偉譯

    2001[民90]
    原色系 ; 33.

    一個青年的夢

    今代圖書公司, 1966 - 284 頁
    • 『或る男』(1921–1923年)?

    YOUTUBE.COM
    233 台湾の宝 施翠峰さん(多才多藝)2018-06-17 曹永洋 鍾漢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Cna8sLizQ&t=38s



    台湾の宝 施翠峰さん(多才多藝)2018-06-17 曹永洋 鍾漢清
    施翠峰(1925-2018), 本名施振樞,.彰化鹿港人, 畢業於台中一中(日治時期), 師範大學藝術科,…
    繪畫五十年等。



    2022年4月8日 
    分享對象:所有人

    三呆老師說故事── 覺得感激。

    【大樹森然慈父心】
    🤔
    孩子們問我:在父母之間,我比較像誰?
    若只從相貌來看,答案很簡單。
    早在孩童時代,就有人說我最像我的父親,但我自己並不那麼覺得。
    等到成年以後,看著鏡子中自己的面孔,才開始覺得我和他還真有點像。
    從其他方面來說,我和他也是很相近的。
    例如:我們個性都很溫和,不太容易被激怒(至少不會顯露出來)。他做事認真、要求完美、主動積極、好管閑事(外面的閑事),我也差不多。
    💑
    在我的生命中,有三位家人影響我性格塑造的模樣,其中提供性格原型的,就是他。
    在這裡,我很想進一步談談我的父親。讓我從1941談起。
    👨
    那年,我出生,他30歲,在彰化商工會議所任職,應該是他一生最順遂的時候。
    1945,大戰結束,台灣光復,他卻失業了。為了維持生計,他在城裡租用馬車,夫妻倆一起賣地瓜。
    次年,搬到鄉下耕地種田,直到八七水災重創家園,賣出祖產田地,回到城裡,前後共15年。
    失業四年之後,得到彰化士紳吳爾涼先生推薦,進入彰化工職服務,直到退休。
    為了感謝這份恩情,逢年過節,他總會拿著自家養的雞鴨鵝當作節禮,登門表示謝意,年年如此,我多次陪行,印象深刻,成為我的感恩品格榜樣。
    他做事仔細,在職場的工作不是會計,就是出納,全是經管金錢的重任,這使他經常神經緊繃。
    他的體質敏感,患有神經衰弱症、睡眠不安穩。在深夜,他從惡夢驚醒,日語大喊📣強盜,大家一起來捉賊,或是突然從床上爬起來,要檢查鑰匙串是否還在西服的口袋裡…,一次次把睡在榻榻米大通舖的我們吵醒,這種事經常發生,成為我們家中笑談的話題。
    不妙的是,這種敏感的體質,我遺傳下來了!。
    📒
    不過,我很感念他重視教育的理念,在那個極為艱苦的年代,他堅持再辛苦也要讓孩子上學讀書。
    在農人眼中,孩子上小學是義務,畢了業,唯有傻瓜才會花錢讓孩子去讀書,真是有夠傻。再加上他本就像是個文弱書生,更因此成為人人取笑的對象。
    他自己是讀過書的人,深知讀書的重要,不只堅持每個孩子都要上學,還堅持孩子們要上最好的學校,為了讓我們就讀中山國小(男校)和民生國小(女校),他把我們的戶籍借放他的好友(彰化兒科名醫蘇錫小兒科)的住處。
    我們住在彰化的西郊,中山國小是在東邊八卦山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天就得光腳,來回各走一小時的路程上學。我的腳力和耐性是這樣練出來的。(想想,冬天清早光腳走在沙石路上的感覺!)
    我的閱讀習慣,是他給我的最大遺贈。
    📚
    搬到鄉下時,兩個書櫃留下來了。下雨天不用去田裡工作的日子,我常窩在那個角落,翻閱那些日文書籍,不過,只能憑著插圖和所知不多的漢字,帶著想像力,闖入書的世界尋寶。
    在那艱困的日子,父親的同事們有個創意作法,他們合資訂閱兩份日文雜誌:讀者文摘和主婦之友,按表輪流帶回家傳閱,母親受過日語教育,當然也一起享受這個精神食糧,而且還轉身供應我們這些孩子們。
    👨‍🏫
    為我啟蒙,愛上閱讀的就是父親。約在十歲時,他從學校圖書室借回來一些書,打開了我的閱讀之窗。我讀的第一本書,是美國黑人教育家喬治華盛頓卡弗的傳記,另有一本是有關紅番印第安人的英勇故事。對我影響最深遠的,則是義大利名著「愛的教育」,書中的「萬里尋親記」,至今記憶猶新。我後來會走上教育這條路,應是受到這本書的影響。
    有一件事,我一直不能理解。
    📖
    約小學三四年級時,先有一本「讀書」雜誌按月寄到家裡。雜誌的卷頭語:「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就已成為我拓展視野的標竿。
    後來,「學友」漫畫雜誌也曾經在家裡出現,到了初中時代,「拾穗」成為按月收到的雜誌(好像是二哥訂閱的)。
    雜誌文章,內容包羅萬象,各篇篇幅不長,很適合在農事家事課業之餘,偷空碎片閱讀。從這些具有啟發性、多元性,兼具時代性的雜誌讀物,我得以接觸到廣大的知識,使得我和別人相比,常識比較豐富。
    在1950年代,家裡收入有限,又要交學費,經濟相當艱困,我實在不明白,父母親何以捨得把錢「浪費」在這樣的地方?
    他個性木訥,加上接受的是日式教育,不擅用語言表達他的感受,我和他沒有多少談心的機會。我最難忘的是,他多次對我說,只要我讀得上去,他一定支持我到底。
    讓我談談陪他上街買菜的經驗。
    他因為平常要上班,下班後又得照管田地,大多只有在年節時候,才會上菜市場買菜,有幾次他帶著我一起去。記憶最深刻的是,他常會買顆糖果遞到我的手中。這種事,是母親不會做的。
    我因此發現,普通人家裡對於嚴父和慈母的定位,在我家並不適用,我覺得我的父親,不像一位嚴父,而是更像一位慈父!。
    🌲
    樹森是他的本名,在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皇民化政策時,在1941我出生那年全家改姓大森,他的全名就變成大森正義(直到台灣光復)。因此,森這個字,可說是他的代表字。
    加上他的神經質性格,我斗膽以「森然」兩字形容他的形象。
    因此,我以「大樹森然慈父心」,作為我對父親的印象。
    王三呆(晃三)寫於2019/06/02,增補改寫於2021/7/11
    補記:
    ☎
    1992四月,我和周逸衡為了國科會的專案,一同去歐洲研究調查,在踏上歸程之際,撥空打了一通越洋電話回彰化老家,接電話的是二伯,他告訴我:父親已經在我出門沒幾天就去世了,此前,他已經臥病多年,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是驚聞惡耗,一路上心情澎湃不已。不能守在床邊告別,略盡孝道,是我的憾事一樁。
    回到老家,二伯告訴我一件事,讓我很安慰。
    👨‍⚕
    原來,在臨終病床上,他進入彌留狀態時,二伯在牧師的提醒下,一再催問他是否願意歸信耶穌,如此反覆多次,原來已經接近靜止的腦波監測儀,一時恢復波動,再過幾分鐘才平息。
    他們相信父親在最後時刻決定信耶穌。兄弟姐妹們決定用基督教儀式為他安葬。
    回想在1963,我在大學畢業之際,決定受洗歸信基督,心裡明白要取得雙親同意並不容易,決定先斬後奏,再寫信告訴他們,接著就直接前往軍中報到。
    那時二伯來信告訴我,父親相當生氣,還說看我還敢不敢回家。
    三個月,軍官訓練結束時,我帶著忐忑的心回到彰化,這時,他的氣已經消了,原來是有母親緩頰。
    多年後,他看到我的生命有極大的改變,也開始認同基督信仰,也曾一度在我的勸說之下決定信耶穌,不過又反悔了,原因無他,他還在看母親的臉色,他的年紀小一歲,是個奉行「聽某嘴,大富貴」(台語)的男人。
    他去世那一年的感恩節,母親也受洗歸信基督了,我心中的擔子終於可以放下。



    周四1205  下午二點半,漢清講堂:王晃三(80s),徐歷昌(60s)和我(70s),起碼;相信愛情親情友誼文字。 “The World Has Need of You”



    王晃三《呆爸的家書》第二期,應該快出刊了。
    我簡單談一下他這本創刊號號的回饋。
    比較完整的讀書報告有二:曹永洋先生除指出4處錯字之外,又寫了兩頁的各篇讀後感。
    林公孚先生近日也寫篇讀後感,還用電腦繪圖重畫王晃三先生的像。
    對我而言,他們台大電機搬開Zoom 同學的會議紀錄,最能啟發我。我就在班上的Line 群組提案我們也來 Zoom 一下,仿效他們。今晨11點,十幾位分散在美、加、紐西蘭、台灣的同學聊了約1小時,大 家都覺得不錯,要"每季開一次會",並擴大規模。
    很好的建議。二小時前,我在”1975回娘家‘’報導本次ZOOM 同學會,以及建築系的兩次同學會,聚餐等。下次也可開放給IE 之友参加呢。 我將設法給朋友王晃三(80歲)他們的ZOOM 會議記錄。我們都該將主要發言寫下,很有意思的。江君定兄雖然剛聚會過,此次自我介紹很有趣,豐富,脫線也然。 我則該報導許邦雄兄等。寫下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Sep. 27: Hugh Hefner ; Zuzana Ruzickova; George Cruikshank; GOOGLE; 香港雨傘運動2014;

    Zuzana Růžičková In Memoriam (14. 01.1927 - 27. 09.20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VG1CWNE0M Zuzana Ruzickova harpsichordist and Holocaust survivor, dies Ruzickova survived persecution from the Nazis and Soviet communists before becoming one of the world's most acclaimed harpsichordists. She died in a Prague hospital after battling a short illness. Zuzana Ruzickova suffered decades of persecution on her journey to becoming an award-winning musician and world-famous harpsichordist. "She was a woman with incredibly tough experiences and traumas suffered during the Holocaust," music journalist Petr Veber told the Czech CTK news agency. "Fortunately, she survived and she was able to get over it." Born on January 14, 1927, Ruzickova was expelled from school for being Jewish shortly after Nazi Germany's occupation of Czechoslovaki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1942, she and her family were interned at the Czech conc...

    1月14:Berthe Morisot ,Lewis Carroll,Fritz Kahn,三島 由紀夫

    Fritz Kahn  (29 September 1888 – 14 January 1968) was a German Jewish [1]  physician who published popular science books and is known for his illustrations, which pioneered  infographics . Contents    [ hide ]  1 Biography 2 Publications and reception 3 List of publications 4 References 5 Further reading 6 External links Das Leben des Menschen  in the  Arthur and Fritz Kahn Collection Love infographics? Check out the genius work of German pioneer  Fritz Kahn  →  tsc.hn/45518fb Charles Lutwidge Dodgson died in Guildford, Surrey, England on this day in 1898 (aged 65). “If I had a world of my own, everything would be nonsense. Nothing would be what it is, because everything would be what it isn't. And contrary wise, what is, it wouldn't be.” --from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1865) by  Lewis Carroll The two Alice books–Lewis Carroll’s masterpieces–are ranked b...

    Aug. 26: Guillaume Apollinaire, Julio Cortazar

    Julio Cortázar, born Jules Florencio Cortázar, was an Argentine novelist, short story writer, and essayist.  Wikipedia Born :  August 26, 1914,  Ixelles, Belgium Died :  February 12, 1984,  Paris, France Julio Cortazar was born Jules Florencio Cortázar in Ixelles, Belgium on this day in 1914. "Nothing is lost if one has the courage to proclaim that all is lost and we must begin anew." --from HOPSCOTCH (1963) Guillaume Apollinaire《阿波利奈尔传》《阿波利奈爾論藝術》圖象詩/動物詩集: 貓/ 跳蚤等等 http://hcbooks.blogspot.tw/2017/08/guillaume-apollinaire.html Guillaume Apollinaire was a French poet, playwright, short story writer, novelist, and art critic of Polish descent.  Wikipedia Born :  August 26, 1880,  Rome, Italy Died :  November 9, 1918,  Paris, France Spouse :  Jacqueline Kolb  (m. 1918–1918) Movies :  Exploits of a Young Don Juan Quotes Now and then it's good to pa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