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Jan.5.:布拉格之春:1968年1月5日~ 8月21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1968年1月5日,亞歷山大‧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cek)當選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專制統治下的捷克斯洛伐克由此開啟了一場激烈的自由化進程。


盡管史稱"布拉格之春"的這場運動最終遭到蘇軍鎮壓,但對於當時被強制實行共產主義已經20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來說,民眾還是感受到了對未來的希望。


馬塔‧庫比索瓦(Marta Kubisova)當時是捷克的著名流行歌手,也是布拉格之春的象徵性人物。她回憶當年時表示:"杜布切克當選之後,人們確實能感受到變革的氛圍。"

杜布切克的改革曾喚醒很多人的期望


"那是一段無法忘懷的、美好的時期。人們得以自由呼吸,並認為20年壓抑之後,這裡終於出現了積極的變化。"


人性化的社會主義


歷史學家彼得‧布拉察克(Petr Blazek)認為,杜布切克當選並不是發生布拉格之春的唯一原因。事實上,1956年,赫魯曉夫對其前任斯大林的譴責,就已經為日後的布拉格之春鋪平了道路。六十年代初,捷克斯洛伐克釋放了許多政治犯,1967年,一些作家聯合起來對當局表達不滿,而該國經濟的長期疲軟,使得人們對改革的期盼越來越強烈。


曾在蘇聯度過童年時代的杜布切克一上台,就同其前任強硬派領導人諾瓦德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布拉察克說:"杜布切克顯得很開明,總是以微笑的面容出現在公開場合。"


杜布切克上台的改革舉措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關註:他首次提出了"人性化的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概念。


同當年許多捷克斯洛伐克人一樣,歌星馬塔也曾是杜布切克的鐵桿粉絲。不過,她對杜布切克的宏偉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則並不樂觀。

蘇軍坦克的入侵激起了廣泛的民憤


馬塔說:"人性化的社會主義,這聽起來很不錯。不過,當時我已經和很多共產黨人打過交道,所以我根本就沒想太多。"


歷史學家亞當姆奇(Jan Adamec)則表示,"人性化社會主義"是政治營銷方面的一個絕好例證。這個概念很模糊,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既可以是"充滿人性的共產主義專政",也可以是"充滿社會主義色彩的自由民主制度"。


取消新聞審查


對於杜布切克是否是真心推動改革,抑或只是被改革大潮推上風口浪尖的政治人物,歷史學家對此莫衷一是。亞當姆齊表示:"他們只是想樹立一個比較進步的新領導層形象,但我認為,1968年所發生的那一切並不是他們所追求的。他們越是推動改革,就越是成為這場改革大戲的觀眾。"


杜布切克當時推行的最激進的改革步驟,就是取消了共產黨國家的一個重要統治基礎:新聞審查。而杜布切克1968年四月開啟的這一變革也為其日後下台埋下了伏筆。


亞當姆齊說:"當一個禁言的社會突然被賦予言論自由時,那取消禁令者本身當然也會成為批判的對象。有人批評杜布切克過於激進,有人則批評他不夠激進。"


布拉格當局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但是,隨著改革進程的推進,民眾要求變革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一點令莫斯科和布拉格的既得利益階層憂心忡忡。


1968年8月21日,蘇聯領導下的華約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布拉格之春遭到鎮壓。並由此開始了歷時20年的蘇聯佔領狀態。


捷克境內的蘇軍坦克


歷史學家布拉察克認為杜布切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因為他讓當時的改革派和保守派都大失所望,同時又對蘇聯陣營的反應估計不足。他說:"他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人物,很受民眾歡迎,能贏得很多支持者。但我並不認為,他是20世紀捷克斯洛伐克一名偉大的政治家。"


歌星馬塔曾是「布拉格之春」的象徵性人物


蘇軍入侵後,杜布切克的日子就走到盡頭了。當時,歌星馬塔仍對杜布切克表示支持,並在艱苦的條件下錄制了一首"馬塔頌歌",她在這首歌裡歌頌和平,反對仇殺。這首感人的歌曲很快就成為布拉格之春的象徵。


沒過多久,這首歌就被電台禁止播出。而從1968年直到20年後的1989年,歌手馬塔也被禁止演出。


布拉格之春持續了大約六個月,隨之而來的是廣泛的失望情緒和大規模的移民潮。但是歌手馬塔認為,正是這短短六個月的自由,讓人們堅信共產黨統治終將會結束。她說:"布拉格之春給了我們力量,它給了我們呼吸自由空氣的機會,從而增強了我們對自由的渴望。這種渴望陪伴了我們隨後的20年。"


作者:Ian Willoughby (布拉格)

布拉格之春:坦克碾碎改革梦 渴望自由心不改
50年前的今天,专制统治下的捷克斯洛伐克掀起了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虽然“布拉格之春”最终遭到苏联镇压,但是当时的象征性人物认为:“正是这短短六个月的自由,让人们坚信共产党统治终将会结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Dec. 1:James Baldwin

James Baldwin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mes_Baldwin James  Arthur "Jimmy"  Baldwin  (August 2, 1924 – December 1, 1987) was an American writer and social critic. His essays, as collected in Notes of a Native Son (1955), explore palpable yet unspoken intricacies of racial, sexual, and class distinctions in Western societies, most notably in mid-20th-century America. Some of  Baldwin's  essays are book-length, including The Fire Next Time (1963), No Name in the Street (1972), and The Devil Finds Work (1976). An unfinished manuscript ... ‎ James Baldwin (disambiguation)  · ‎ Category:Novels by James ...  · ‎ Giovanni's Room ジェイムズ・ボールドウィン - Wikipedia https://ja.wikipedia.org/wiki/ジェイムズ・ボールドウィン ジェイムズ・アーサー・ ボールドウィン ( James  Arthur  Baldwin 、1924年8月2日 - 1987 年11月30日)はアメリカ合衆国の小説家、著作家、劇作家、詩人、随筆家および公民権運動家である。代表作に『山にのぼりて告げよ』がある。  ボールドウィン の著作の大半は20世紀半ばのアメリカ合衆国における人種問題と性の問題を扱ってお...

Aug. 19:Ogden Nash. The 2017 Summer Universiade

Frederic Ogden Nash was an American poet well known for his light verse, of which he wrote over 500 pieces. With his unconventional rhyming schemes, he was declared the country's best-known producer of humorous poetry.  Wikipedia Born :  August 19, 1902,  Rye, New York, United States Died :  May 19, 1971,  Baltimore, Maryland, United States Full name :  Frederic Ogden Nash Movies :  The Wizard of Oz ,  The Shining Hour ,  The Feminine Touch ,  The Firefly Quotes Candy Is dandy But liquor Is quicker. You are only young once, but you can stay immature indefinitely. To keep your marriage brimming, With love in the loving cup, Whenever you're wrong, admit it; Whenever you're right, shut up. Poet Frederic Ogden Nash was born in Rye, New York on this day in 1902. "The Hippopotamus" by  Ogden Nash Behold the hippopotamus! We laugh at how he looks to us, And yet in mome...

Dec. 24: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天聲人語 耶路撒冷與威脅

天聲人語 耶路撒冷與威脅 January 7, 2018 位於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區雷馬拉(Ramallah)近郊。巴勒斯坦的年輕人們在此進行大規模的抗議活動,除了燃燒輪胎等,也與以色列治安當局發生衝突=攝於2017年12月7日(渡邊丘)   這是發生在2009年、村上春樹獲頒以色列文學獎「耶路撒冷獎」時的事情。據了解,當時有許多人勸阻他「別出席頒獎典禮」。以色列軍隊的攻擊日益加劇,許多巴勒斯坦人民為此喪失性命。若領取這個獎項,恐怕相當於認同以色列的軍事活動。   即便如此,村上還是遠赴參加,並在演講中批評以色列。他在演講中提到:「假設有高聳的牆壁,以及擲牆破碎的雞蛋,我永遠會站在雞蛋那方。」顯而易見,所謂的雞蛋,指的是遭武力摧毀、燒毀的人民;而牆壁指的則是以色列軍方。   以色列於1948年宣布建國以來,有70萬名巴勒斯坦人逃離家鄉成了難民。而背離悲劇的一方,選擇站在堅固高牆那方的,便是川普總統的態度。   川普總統將猶太教及伊斯蘭教的聖地耶路撒冷,承認為以色列首都。甚至威脅表示,將可能對在聯合國決議中譴責此舉的國家中止援助。即使是商業貿易也過於無情。別說是為了調停中東和平,不如說是在攪局。   外界始終認為,美國的強項不僅是軍事及經濟上的力量,還有文化及價值觀等軟實力。提倡此論點的政治學者約瑟夫·奈爾指出:「並非動用威脅或金錢力量,而是自然拉攏對方,獲得所追求的事物之能力。」這番議論成立之時的光景令人懷念。   隨著外界對川普的抗議,迄今已有1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若非總統的輕舉妄動及妄言,這些人命將不會殞落。   原文刊載於2017年12月24日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died in London, England on this day in 1863 (aged 52). "The world is a looking-glass, and gives back to every man the reflection of his own face. Frown at it, and it will in turn look sourly upon you; laugh at it and with it, and it is a jolly kind...